言論
什么樣的工作條件,什么樣的工作,什么樣的回報或報酬會有助于人類心智健康地發(fā)展?發(fā)展的豐滿完整?實際上以不充分的人類動機理論為基礎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可以通過接受更高人類需求(包括自我實現的沖動和對最高價值的熱愛)的成果對它進行徹底變革。
一個人唯一的對手就是自己的潛能;一個人唯一的失敗就是沒有達到自己可能實現的目標。在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能當國王,因此,必須像國王一樣對待。音樂家必須作曲,藝術家必須作畫,詩人必須作詩,這樣最終他才能感到欣慰。能做的就做,我們可以稱此為自我實現。【自我實現處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頂點】
背景
亞伯拉罕?馬斯洛傳出生在紐約,父母是俄國移民,他是七個孩子中的老大。年輕時,他選擇(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心理學,而不去紐約學法律,又違背父母意愿同他的表妹貝莎·古德曼結婚,這些都令其父母大為惱火。
毫無疑問,馬斯洛是業(yè)內最具影響的人類學家。他聲稱,從對加拿大艾伯塔省黑腳族印第安人所進行的人類學研究中,自己發(fā)現了“我在我們的社會里所看到的幾乎同樣多的各色人物”。然后,他在工業(yè)領域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才成為馬薩諸塞州布蘭迪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20世紀50年代期間,他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領袖,這是一股“第三思潮”,他希望這股思潮能突破弗洛伊德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之間的界線。他的思想具有原創(chuàng)性,因為它的依據是對正常行為的觀察,而不是對行為偏差和精神疾病的觀察。
他是作為需求層次的創(chuàng)造者聞名世界,這是一個有關人類動機的思想體系,他當初的出發(fā)點并不是要把它專門用于工作場所,可是,經理人們很快看到了馬斯洛體系與補償計劃的關聯性。
馬斯洛被彼得·德魯克描述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但是德魯克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提出異議,他抱怨自己沒有看到“一種需求在滿足的過程中有所改變”。他指馬斯洛所說的“當一種需求就要滿足時,它的回報力加之作為激勵手段的力量便迅速縮小”。所以,(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付給高管們的薪酬永遠不足以令他們滿足。
馬斯洛認為權力主義是一種精神錯亂,他說:“權力主義特征是現今折磨人類最嚴重的一種疾病,比身體疾病要厲害的多……也是所有疾病中傳播最廣泛的……是傳染病……甚至在美國,甚至在這間教室里。”他認為,實現自我的人在觀點上是民主的,不是獨裁的。
排在需求金字塔頂點的自我實現令大多數馬斯洛的追隨者著迷。那么什么是自我實現?誰達到了自我實現?馬斯洛做了一點解釋,列出一些他認為已實現了自我的人:亞伯拉罕·林肯,托馬斯·杰斐遜,艾爾伯特·愛因斯坦,埃莉諾·羅斯福,威廉·詹姆斯,艾爾伯特·施威茨,本尼迪克特·斯賓諾莎,奧爾德斯·赫克斯利。此外,還列出他當時做研究時在世的12個未提名的人。
然后他繼續(xù)討論這個層次上的人以什么為動機,他聲稱:這些人追求真理,沒有欺詐;追求獨特性,不平淡,反對千篇一律;追求圓滿,反對不完全性;追求簡樸,反對不必要的復雜性;追求趣味性,不冷酷,不缺乏幽默,不單調辛苦;追求自力更生,不依賴別人。
馬斯洛在加利福尼亞去世,當時處于半退休狀態(tài),之前因為身體不好才搬到加州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