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租賃公司AirBnB日前正在全力實踐「共享經濟」的商業(yè)模式,并且還為此而更換了logo,希望大家看到新logo就能想到「共享」的概念,但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選擇AirBnB的原因還是在于CP值(特別是在那些昂貴的大城市里)。此外,大多數消費者選擇住處時還是希望獨享一個空間,并不想和屋主共享。AirBnB就是提供一項工具,讓旅客能和屋主進行短期使用住屋的市場交易,而它的標志也理應如此呈現。
其實,企業(yè)若想要在共享經濟之中勝出,需要具備兩大成功要素:
1. 各公司間的競爭,重點并不在于哪家提供最多的社交接觸、社群經驗(這點和目前的共享經濟主流論調背道而馳)。
我們研究發(fā)現,消費者的目的就是希望做出聰明的購買決定,而接觸經濟能以更方便、更便宜的方式來達成這項目標。所以,比起建立關系,公司更該強調便利、價格,便能取得競爭優(yōu)勢。有些新創(chuàng)公司一心想協(xié)助消費者直接互相往來,卻發(fā)現如果沒有市場中介機制,陌生人之間很難信任彼此。舉例來說,倫敦有一間食物共享的新創(chuàng)公司Eatro,就發(fā)現由于衛(wèi)生疑慮, 消費者很少愿意購買由其他消費者烹調的食物;這讓Eatro學到了損失慘重的一課。Eatro現在已經轉型成有市場中介機制的One Fine Meal,消費者直接向他們訂購由專業(yè)廚師準備的餐點,只要30分鐘就送到家門。
2. 在消費者心中,「接觸」和「擁有」是兩回事。而目前營銷界的最佳實踐,多半還是建立于「擁有」的概念模型。
舉例來說,消費者選擇許多產品及服務時,很強調要成為某個品牌社群的一分子,認為這呈現了自己的身份,也希望能和其他所見略同的消費者共享這種身份建構。然而,如果消費者能夠隨時接觸多種不同的品牌, 像是某天開寶馬、隔天開豐田Prius,不同品牌的人我區(qū)別就不見得那么明顯,和品牌間的連結也不會像現在同樣緊密而有身份建構的效果,而會希望嘗試各種不同的身份,并且可以隨時放手。因此,接觸經濟的品牌想形成社群難如登天。以Zipcar為例,雖然Zipcar會寄送各種與顧客搏感情的電子報、安排各種見面會,希望打造品牌社群,但消費者反應并不熱絡。畢竟,在這場與陌生人的租借交換當中,消費者的目的并不是要取得什么社交價值。
接觸經濟改變了許多產業(yè)的架構,而想要推動成功的商業(yè)模式,就必然需要對消費者有一番新的了解。由于消費者的目標并非共享導向,接觸經濟的成功商業(yè)模式也就不會以社群為基礎。這里該做的是強調接觸經濟帶來的優(yōu)點,強調它與擁有、共享帶來的缺點有何不同。前者的優(yōu)點,正在于能夠便利、便宜地接觸使用到高價值的資源,運用靈活,且又能夠避免后者帶來在財務、社交及精神上的負擔。